让语文课“简单”起来

左鹏伟

文章字数:2080 文章浏览数:
  东风执笔问春色,杏雨潜入思课堂。借着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学习、实施的东风,共情语文、耕耘课堂的脚步砥砺前行。多次的尝试与反思,终于收获了喜人的成绩。特别是2023年4月20日执教的区级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在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辅助等方面的调整,把课前预习、课中研读与练习、课后拓展与作业三个环节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还有在切入点、重难点和拓展点上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加之心理指导技术的巧妙运用,让这节语文课变得“简单”起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节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尝试了一些新的改变,让我收获巨大,感触颇深。
  一、“改变”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北京的春节》课程目标,坚持学情为先、共情文本教学思路,融入积极的心理指导,让学生与课文交朋友,在研读中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交流与思考中发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1.加强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设计,学生对课文字词和课后练习题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将课前预习结果与课堂研读学习有效衔接,引导、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同时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黑板演示和专项训练,确保师生课堂研学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学生课堂练习、整理预留时间,保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
  2.将文本中“北京的春节”和“我家的春节”相关联,以文中孩子们过春节为突破口,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过春节的情景,与课文产生共情,重点对“除夕”这个节日风俗展开文本研读,让学生把身边的生活引入文本,展开交流和讨论,接纳学生的学习状况,倾听学生的语言,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使学生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和美好。同时总结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迁移,将“北京的春节”和其他节日风俗(任务表格)作为拓展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完成,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积极的探究(手抄报)。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依据预习的成果,大胆质疑,教师有效梳理,通过重点研读、方法提炼、拓展延伸等语文活动解决学生的问题。利用心理指导方法,让学生与文本共情,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鼓励引导下,学生之间的评价、补充、合作学习活动等,使课堂充满灵动与智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改变”教学流程
  依据六年级语文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坚持“教语文就是教方法,学语文就是学生活”的教学思想,课堂实施中对教学容量进行有效减缩,控制教学时间,积极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和赏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情,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在文本里学习方法。保障了教学设想和教学流程的有效衔接。
  1.找准突破口,让学生与课文共情。以孩子们过春节的趣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找准对应段落。引导学生以“我的兔年”为话题,分享自己兔年的乐闻趣事。与文本产生共情,倾听和鼓励学生表达过年的喜悦之情。
  2.重点研读,学习方法。首先师生互动,展示学生预习作业(课后练习题一),引导学生将重点聚焦在课文第八自然段“除夕真热闹”,进行细致研读。然后以课堂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课堂专项练习,鼓励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完成“除夕真热闹”阅读片段的训练。最后在师生互动中,展示学习成果,收获除夕习俗的活动内容和特点,感受节日喜庆氛围。
  3.学法迁移,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春节其他的风俗特色。鼓励学生及时总结研读“除夕真热闹”学习方法,及时抛出“春节其他的风俗特色”问题,引导学生回归课文,重视详写部分。指导学生或个人、或小组进行学法迁移(完成任务表格的填写),让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完成拓展型学习任务,有效地缩减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堂训练与整理留出充裕的时间。
  三、“改变”教学辅助
  减少课件数量,让课件跟着文本走,为语文课“雪中送炭”。首先,对课前预习、课中研读与练习、课后拓展与作业三个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学生易懂会学的放置课前预习,将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兴趣拓展放置到课后作业,而课堂中学生的重点研读与专项训练,必须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容量调整后,课件的数量也随之减少,但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几张“画龙点睛”的课件,有效辅助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围绕《北京的春节》学习的切入点、重难点和拓展点,本节课设计了8张有针对性的课件内容,点拨学生联系生活,与文本共情,辅助师生互动,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最后,还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展示,课后练习题训练等常规性活动。这样的“变化”,有利于促使学生专注文本,专注课堂。
  这节语文课,展现了心理指导和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整体教学时间少了,教学容量小了,但学生自主研读和专项练习的时间多了,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效果提升了。整节语文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缩短了学习时间,凸显了简单、有趣、轻松、高效的特点。
  探索课堂,道阻且长。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师情,不同的校情等,给语文课堂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有效、精准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愿这节“简单”的语文课成为一把钥匙,开启一扇通向优质语文课堂的大门,在实践与反思中,收获耕耘的喜悦。
  (作者系耀州区锦阳路街道张郝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