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县武举人穆青云的传奇故事

靳梦虎

文章字数:2407 文章浏览数:
  2022年10月的一天,细雨蒙蒙,秋风徐徐。笔者约两位文友驱车前往印台区陈炉镇湾里,探寻清末同官县武举人穆青云的传奇故事。
  穆青云的孙子穆虎,是陈炉陶瓷厂退休工人,现年82岁,家住陈炉湾里西南阳坡的半山腰上。车停在川陈公路的边沿,我们三人徒步羊肠小道,约10分钟到达穆虎老人院门前。
  这是一座老宅院,坐西北、面东南,青砖蓝瓦的大门楼,黑色木质油漆的大门,一对石狮子门墩横卧两边,门口有一对约9米的插旗高杆,矗立左右,象征着赫赫武功的举人之家。单从外表看,这户人家非同凡响,有一股威武之气。院内平行建有6孔较大的窑洞,均用蓝砖或红砖在土窑洞内箍顶加固,院内另有5间青砖蓝瓦的平房,周围是青砖砌成的围墙。
  在室内,主人热情接待,冲茶递烟,谈笑叙旧。接着,我目睹了穆青云练功用的三块青石石锁,家族保存下来的三尊祖先牌位,枣木材质,雕刻精细,书写字迹清晰,记载翔实,是研究古镇历史及其家族史的珍贵物证。尤其是一张具有红色革命记忆的黑白照片、一张民国陕西民立中学毕业证等物品,让在场的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根据《同官县志》相关记载,《百年炉火》一书的相关内容以及穆虎老人的回忆,笔者特整理出此文,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求学习武,样样精通。穆青云的父亲穆松堂是陈炉镇上一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他在私塾教了很多学生,许多人成为当地的栋梁和名士。按照穆老先生的最初想法,培养儿子穆青云成为一名温文尔雅的儒士,但穆青云性格豪爽,才思敏捷,体格健壮,从小就练拳脚武功,舞枪弄棒,样样精通。因其喜欢听武侠小说故事,家里专门请了两名秀才讲历史典故及武侠小说。慢慢地,他决心成为一名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男子汉。
  行侠仗义,练武强身。16岁时,穆青云告别父母,随其舅舅的从商车队周游四方,收入不菲,但也时常遇到匪欺商诈。经受了多次的惊险较量与考验,穆青云逐渐成为保护从商车队的顶梁柱。
  穆青云好侠刚武,胆大无比,结交四方豪杰,方圆百里颇有声望。从商车队每到一地,他都要找一块场地练拳脚武艺,骑马射箭,上百斤重石锁被他玩得上下飞舞。
  每天早上,穆青云坚持练石琐,三个石锁各重一百斤,一百五十斤,五十斤。三个石锁像玩具一样,在他的控制下上下翻飞,左右舞动,虎虎生风。出门时,他会将石锁提着走下30多级台阶,办完事回来,又把石锁捎回家。三块练功用的青石锁,现仍然保存在其孙穆虎家里。穆青云还有一柄七十斤重的大刀,时常插在家门口,每有大事他会拔下大刀,英武地练一回,平日是从来不动的。
  守业从商,扩大产业。年过67岁的穆松堂感觉体力不济,便由穆青云接替掌管家业大任。此时,文武兼备的穆青云考取了武举人的功名,《同官县志》记载“穆青云,光绪丁酉科”。
  年富力强,头脑灵活的穆青云当家后首先扩大了陶瓷产业的场地及品种,在陈炉和西安分别开设穆家瓷行,生意兴隆,收支良好。又在西塬购买了大宗土地,种植粮食供镇上产业人员食用。经过多年奋斗,穆家仓廪丰满,生意兴隆,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随着穆青云的威望增加,他成了陈炉镇西八社众举的领头人。但凡西八社有事一律报“武堂”决断,有大事众人一起到“青云”府上议定。
  捐款助学,慈善优先。穆青云家族产业兴隆后,他积极捐款助学,修建学堂。今铜川市第一中学北关校区文庙大殿前立有一通《重修同官县文庙碑记》石碑,记录了清光绪二十五年,同官县各个村镇捐资助学的过程,碑文由同官县令黄肇宏撰文并书写。旧时修建文庙,百姓捐款捐粮,乡绅踊跃牵头,是全民参与的大事。碑文镌刻参与捐助的有梁家塬、赵家塬、史家塬、黑池塬、南雷村、冯家桥、王家砭……其中碑额写到了“武举穆青云”,可见他是当时领头者之一。
  武装护民,抗击匪军。清末陈炉匪患不断,穆青云带领百姓“深挖洞,广积粮,高打墙,武装护民”来保卫家园。他组建“红枪会”,耗资购买枪支弹药,训练民丁,在保一方平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当地群众好评和政府肯定。
  《同官县志》记载:“穆青云,字子登,武举。陈炉镇人。粗解文字,尚气概。光复后,力办地方支应。……民国九年,受靖国军第四路委,办同官民团与匪部大战于义兴村东之山神庙,斩获甚重,并戕其营长某,卒撤初志。”
  助官压民,群众怒之。《铜川市印台区文史》第四辑第57页“民国初年同官农民的交农斗争”中记载:民国四年(1915),当年春季,同官发生了一起农民反对苛政,向官府交农器的斗争。在某日,约有三、四千群众围堵在城墙外,大喊“反对官府加征粮钱”等口号,一呼百应,声震山城。面对愤怒的群众,同官知事(即县长)陆玮曾不敢出面,只派绅士穆青云率县衙几个职员到北城门楼上和城外农民对话。
  穆青云说:“支差纳粮是庶民百姓对国家应尽义务,岂能轻易免除,知事也无免粮之权。众位回去,安分守己,早日交粮,如有顽抗,国法不容!”城外群众听了,立刻怒气冲冲,几人喊道,既然不顾老百姓死活,大家一起攻城,打进去,轰大堂,破厅子(牢房)……点起火来烧城门。不大功夫,浓烟滚滚,火光四射。穆青云见此情景,向城外怒喊道,“快将火扑灭!不然,我就要动手了!”说着搬起城墙上一块砖抛了下去,城外一人被打倒,满头鲜血……知事陆玮曾听说形势紧张,只得亲临城头,答应停收地方临时派款,对打伤的群众县衙给予治疗抚恤等措施,群众陆续散去,当天事态平息。
  积怒较深,仇家所害。清朝末年的乱世中,外国列强入侵,土匪四处横行,盗贼从生,刀客游弋。地处渭北腹地的陈炉镇是西北地区重要瓷业产地,原本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制瓷业十分发达。但陷入乱世之中,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苦不堪言。从小喜欢为贫苦老百姓打抱不平的穆青云,为此结了仇家,于民国16年8月29日遭受黑枪而身亡,一代武举从此殒没。
  在穆青云去世不久,行凶者也命归西天,受到了相应的惩罚。穆清云亡后,后代们将他葬在陈炉镇穆家庄自己的地里,墓前摆放了用青石雕刻的十二种属相动物,个个都是栩栩如生,在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时有人会用彩色纸剪成的长钱挂在坟墓头顶及树枝上,以表示敬仰之意怀念之情。